导航

华中科技大学张廷国教授应邀来公司讲学

发布者:肖根牛 来源:哲学系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27日 点击: 分享:

  

(通讯员:陈亮升)6月21日晚七点,华中科技大学哲学学院张廷国教授应邀做客伟德bv1946官网景德讲坛,在景德楼415会议室作题为《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一种现象学反思》的学术讲座。此次学术讲座由伟德bv1946官网经理毛新志教授主持,哲学系部分教师、本科生和研究生一同参加了讲座。

  

  

在讲座开始,张廷国教授简要阐述了他关于讲座主题的基本思考。在胡塞尔现象学研究过程中,张教授注意到胡塞尔本人特别注重目的论。在此启发下,张教授思考能否把目的论当作一种方法,并用此方法考察哲学史。如果这种思考是成立的,那么就可以激发我们重新去回溯、整理哲学史。在新的方法论指导下,再去回看传统的哲学问题,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启发。因而,此次讲座所要谈论的“对哲学史研究方法的一种现象学反思”正是以目的论的视角把握哲学史的一种新方法尝试。

张廷国教授从三个方面展开此次讲座的主要内容。首先,张教授基于西方哲学史上三位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胡塞尔的观点,探讨了他对哲学史研究任务的理解。张教授认为,哲学史研究的任务不在于从外部事实方面入手探究已有的哲学观点、命题或理论,而在于从内部、从历史精神构成物方面入手寻找哲学史中的目的设定。接着,张教授详尽地展示了对哲学史中目的设定进行现象学反思的路径。他认为至少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值得开展:其一,对古代哲学思想进行反思;其二,对后来解释性的哲学思想进行反思;其三,对当下的哲学思想进行反思。张教授强调,对哲学史中目的设定开展现象学反思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重意义。就积极层面而言,反思的意义在于重塑哲学,或者说回应我们现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就消极层面而言,反思的意义则在于防止对哲学史的误解,克服过度诠释的哲学。随后,张教授透过哲学史中的目的设定审视中西哲学的差异。张教授认为,西方哲学主流上是遵循理性目的论的设定,走出了一条后物理学的哲学之路,而中国传统哲学大体上是坚持人性目的论的设定,发展出一条后伦理学的哲学道路。

  

  

毛新志教授简要点评了张廷国教授的讲座内容,认为这是一场精彩且富有启发性的学术讲座。在互动交流环节,张廷国教授耐心解答了现场师生的提问。参加讲座的师生表示此次讲座开拓了今后阅读或研究哲学史的方法论视野,从张教授的讲座中受益匪浅。


一审:邹啸宇

二审:肖根牛

三审:毛新志



上一条:陈文胜参加中央农办“三农”领域专家座谈会

下一条:西北工业大学吴小安副教授应邀到公司讲学

关闭